压力伤“心”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燕声
面对生活,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或来自工作、或来自婚姻、或来自亲人、或来自疾病……大多数人对压力会选择漠视,认为扛扛就会过去。
但近期,广东省人民医院耿庆山等撰文指出,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并不少见,患病率波动在12%~75%,好发于独居、未婚、女性、抑郁焦虑及合并冠心病等人群。因此,有精神压力最好选择合适的纾解方式予以化解,给心灵一片宁静。
心肌缺血诱因:精神压力多于运动
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近几日,中国台湾东部连发地震,最高6.9级;当地时间9月19日墨西哥发生7.7级地震。灾难无情,破坏性地震使灾民在短时间内改变了正常的生活状态,家庭破散、骨肉分离,一时间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悲痛的同时还有一个被人们普遍忽视的危险信号,那就是巨大的精神压力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文章开头提到的研究作者介绍,在人受刺激后,比如地震、洪水、战争等骤起而消失后,心因性住院率及死亡率会明显升高。
1984年,《柳叶刀》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在模拟精神压力下,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到心绞痛患者出现心肌缺血。这种心肌缺血往往较为隐匿,常出现于心率较慢、需氧量较低时,常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血管阻力升高,并与心血管病预后不良有关。
在我们的身边,因运动导致心肌缺血的案例并不少见。很多人会有疑问,压力导致心肌缺血与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研究作者介绍,两种心肌缺血或可能存在共同的生理病理基础,但既往研究显示,仅有10%~2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心肌缺血。
此外,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发生率或远远高于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并且更加难以预防,鉴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价值也更大。
压力伤身:心功能异常和经不住事者更多见
今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22岁的女孩,连续四五天每天熬夜加班到凌晨四五点,结果发生猝死,抢救了六天仍未挽回其生命。有媒体报道称,女孩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工作,非常要强,因家境普通,故很想通过努力做出一番成绩。在公司里她工作很拼,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
确实,为了生存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压力不期而遇。南非心脏协会第18届年会上发布的一项研究提示,心理社会因素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经济压力大会使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13倍。此外,那些承受与工作相关的压力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几率高出5.6倍。
压力往往伤人于无形中。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双心学组发布的一项共识称,在压力大的情况下,有1/3的冠心病患者会发生心脏缺血,这种类型的缺血学名叫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哪些人容易发生压力导致的心脏缺血呢?该共识说,女性、心功能异常、经不住事的人更多见。压力往往来自生活,比如工作紧张、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经济问题、健康问题等。
压力之下,往往情绪会受到影响。《欧洲心血管急救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愤怒和焦虑两种极端的情绪,使心脏病发作风险在两个小时内增加了3~8.5倍。焦虑更危险,使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9.5倍。
“治愈”心脏:不是药物,是爱、宽容和乐观向上
面对相同的压力,我们常常会羡慕那些遇到天大的事也满不在乎的人。这类人我们常称之为“乐天派”,遇事不烦恼、不忧愁也不焦虑,总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不同的心理压力,作用到不同性格的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处理应对方式,如果心理积极健康,压力的危害就会减弱。
那么,当精神压力来袭时,该如何处理?文章开头提到的研究给出了几种干预措施。文章指出,处理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运动和压力管理治疗。运动是良药,研究显示,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压力管理治疗是旨在疏导心理压力的治疗。
但如果想预防压力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还需要建立积极的心理。美国心脏科医生米米·嘉妮丽博士曾写过一本书《心情好,心脏才会好》,书中说:治疗心脏病最好的药不是阿司匹林和他汀,而是爱、宽容和乐观向上的心情。美国心脏病学会发表的一篇综述显示,保持积极的思想和情感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血管健康。有前瞻性研究也显示,乐观(心理健康的一个方面)与心脏病之间存在负相关。
另外,瑜伽和太极拳能改善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其改善了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降低了血压。在压力状态下,我们体内会分泌出压力荷尔蒙,身体的这种应激反应会逐渐损害我们的血管,产生高血压、各种炎症以及血管损伤。而诸如深呼吸、冥想和瑜伽等减压手段则是治疗心脏病的良药,它们能让血管放松,减少压力激素的分泌。
总之,人生不过匆匆一场,压力来袭时,要做好“移心大法”,把自己的“心”转移到宽松有爱的事物中,或更能拈花一笑风轻云淡。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