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七君
有这么一种植物,它集美貌和美味于一身,能给你饱足感,而且吃了不会让你发胖。不仅如此,它还会让你越吃越瘦。这样优秀的减肥食物简直是完美的天然代餐啊。可是就是这种“减肥食品”却让澳洲的第一批探险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种禁忌食物——Nardoo。
(相关资料图)
nardoo(图片来源:kew.org)
每当澳洲洪水泛滥的时候河边就会长出一大片绿油油的类似四叶草的美丽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片长满了绒毛,边角圆弧化,还有从中心向外辐射的渐变色。这种植物还有一种好玩的技能,那就是“睡觉”:在光线昏暗的晚上或阴天,它的叶片会卷起来合上,很有意思。
这种植物不但好看,还很好吃,是澳洲原住民的主食之一。但是别小看它,它是会让你越吃越瘦,最终身体衰弱而死的澳洲特有的苹属蕨类植物Marsilea drummondii,也叫nardoo。
Nardoo是个“水货”,它非常喜欢大洪水。洪水来临时,它会长巨量的子孙袋:孢子果(sporocarp)。
nardoo的孢子果(黄色箭头)(图片来源:Australian National Botanic Gardens)
孢子果在泥土中可以沉睡30多年。下一次洪水来临时,孢子果吸水膨胀,外壳撑开,孢子就可以借机散播了。
由于孢子果里充满了淀粉,它成了澳洲土著居民的一大主食。当地土著人还在世界遗产威兰德拉湖(Willandra Lakes)边建有专门利用湖水磨粉的nardoo磨坊。可是,这种神奇的植物却让澳洲的第一批殖民者吃尽了苦头。
1860年,澳洲内陆还没有被开发,那一大块土地对于殖民者来说完全是未知的。那一年,来自英国的澳洲早期探险家罗伯特·奥哈拉·伯克(Robert O"Hara Burke)和威廉·约翰·威尔斯(William John Wills)带领着一个探险队从墨尔本出发,首次从南到北跨越澳洲大陆。他们想要找到一条适合开拓铁路的线路,顺便看看能不能找到把新发明的电报从澳洲通过爪哇连到欧洲的办法。
威廉·约翰·威尔斯(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他们的回程途中,他们和补给队伍错过了,因此很快出现了食物短缺的问题。幸运的是,在库珀河(Coopers Creek)这个地方,他们遇到了当地土著Yandruwandha人。土著人热情地分享了他们的食物——nardoo。
这些殖民探险者觉得这个食物不错,到处都有很方便,而且管饱,于是他们学着土著人的样子,把nardoo的孢子果拿来磨碎然后加水调成像土豆泥一样的糊糊。
灾难很快出现了。威尔斯记录道,虽然他们“每天要吃4-5磅(约2千克)nardoo”,但是大家的身体却越来越不好,腿开始不自主地抖,脉搏也越来越弱。
1861年6月12日,威尔斯写道:“(队友)King出去采集nardoo了。伯克先生和我清洗和研磨nardoo。虽然nardoo已经被完全消化了,但我的腿没力气。”
威尔斯和伯克等人用于研磨nardoo的石块。(图片来源: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
没想到这之后不久,威尔斯和伯克就相继死去了。最终19人里7人失去了生命。只有威尔斯提到的爱尔兰裔队员John King后来得到了Yandruwandha人的救助,成功地活了下来。19人小队里只有他成功回到了起点。
这些人不清楚为什么吃了这么多nardoo,身体却越来越差。后来的研究发现,这是因为nardoo是一种让人无法利用能量的食物,吃得越多身体反而越饿。
但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维生素B1说起了。
维生素B1也叫硫胺,它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因为它是制造细胞的能量货币——ATP的必要物质,参与糖的分解。此外,它对神经元的健康也很重要。
然而nardoo却含有一种能够分解维生素B1的物质:硫胺素酶。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介绍,一旦维生素B1被硫胺素酶切割就无法恢复了,因此只要食物中存在一定量的硫胺素酶,哪怕吃下去再多的维生素B1也没用。
换言之,nardoo吃得越多,身体里的维生素B1就越少,细胞反而会挨饿。如果一直以nardoo为食,那么人就会患上维生素B1匮乏导致的脚气病:四肢会不停颤动、全身无力、脑子不太清楚、心脏肥大,最终死亡。
正是在这样吃了但却等于没吃的矛盾中,威尔斯悲惨地饿死了。在他死之前的第四天,他写下:“因为吃了nardoo饿死完全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因为身体无力,动也动不了。然而nardoo却能给我最大的饱足感。”
所以问题来了,当地土著一直以nardoo为食,他们怎么没事呢?
实际上,殖民者在烹调nardoo时,遗漏了关键步骤:泡和烤。
硫胺素酶溶于水而且不耐高温,因此当地土著居民会把孢子果泡至少一天,有时会把孢子果烤了再磨粉。但是威尔斯一行人就比较虎了,他们没时间给孢子果“消毒”,而是把孢子果直接和剩下的面粉混在一起吃。
威尔斯其实已经注意到了nardoo不太对劲。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胃口很好,也很喜欢吃nardoo,但是它好像没什么营养。”只不过他和队友们已经没有时间了解真相了。
当然,不仅是人类,动物们吃多了nardoo也会中毒,因为所有脊椎动物都需要维生素B1。缺乏维生素B1的话,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会日渐消瘦、娇软无力、大脑受损。
缺乏维生素B1的一些动物还会出现特殊的姿态。比如鸟类和牛羊的头会缩起来,出现“望天”的姿势。1979年澳大利亚的圭迪尔河泛滥时,约5.7万头绵羊就因为吃了大量随洪水爆发的nardoo而中毒,最终2200头死亡。
所以,只要不去澳洲吃nardoo,我们就不会中毒了吧?
并不是,实际上许多蕨类植物和水产体内都有硫胺素酶,没想到吧?
比如,常见的蕨菜(Pteridum aquilinum)就含有大量硫胺素酶。蕨菜春天的叶子和秋天的根茎中的硫胺素酶含量尤其高。另外一种能吃的蕨类——杉菜(Equisetum arvense)的硫胺素酶也很高。
杉菜也叫问荆。(图片来源:wikipedia)
然而在目前已知含有硫胺素酶的植物中,nardoo的硫胺素酶含量无疑首屈一指,约是蕨菜的100来倍。
蕨类植物制造硫胺素酶的原因很好理解,硫胺素酶是一种“负卡路里”物质,吃了还不如不吃,因此是一种很好的抗“生”物质,能够帮它们对抗掠食者。
但是,许多水里的动物也会制造硫胺素酶。考虑到脊椎动物也需要维生素B1,河鲜和海鲜们制造硫胺素酶的原因就令研究者们费解了。
实际上,鲤科鱼类体内就有大量的硫胺素酶。
银狐(Vulpes vulpes)(图片来源:wikimedia)
这事儿是在1941年被发现的。1932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工人们用鲤鱼内脏饲养用于制造狐皮的银狐,结果大量狐狸瘫痪继而死亡。9年后,前去调查的研究者在狐狸的饲料——鲤鱼内脏里发现了硫胺素酶,将这个谜案破解。
所以,如果用鲤科的饲料鱼(比如金鱼和米诺鱼)的生鱼或生内脏饲养宠物,宠物也有可能因为缺乏维生素B1而生病死亡。
后来研究者们还发现,许多贝类(比如文蛤)、甲壳类动物,以及不少海鱼体内也有硫胺素酶。因此水族馆和海洋馆在挑选喂养哺乳动物的饲料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毒”饲料。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那我只要少吃上面这些东西,就不会缺乏维生素B1了吧?
(图片来源:wikimedia)
那也不一定哦。只要你的饮食以精致碳水为主,你也一样会缺乏维生素B1。
实际上,最初脚气病就是在那些只吃白米的人身上发现的。
要知道大部分面食和白米都缺乏维生素B1,这是因为谷物的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种子外皮和胚芽里,而这部分在制作白面、白米的过程中被去除了。
此外,维生素B1虽然耐热,但不耐碱,因此掺入碱的面粉制品的维生素B1含量就被进一步削弱了。
(图片来源:wikimedia)
不仅是爱吃精制碳水的现代人有缺乏维生素B1的风险,许多动物也因为人类的饮食习惯而遭殃。
2009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指出,欧洲野生鸟类数量下降可能也和维生素B1缺乏有关。这是由于许多爱鸟人士会用吃剩的面包喂养野鸟,这种“善意”对鸟儿们其实是有害的,因为吃饱了精致碳水的野鸟不会再费力去寻找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
鸟类食用过多精致碳水后会长出“天使翅膀”。(图片来源:wikipedia)
而鸟类在缺乏维生素B1和其他必要微量元素的情况下,会长出所谓的天使翅膀(angel wings)。天使翅膀无法折叠,也无法飞翔。这些长歪的鸟儿们的下场可想而知。
总之,负卡路里和纯卡路里的食物都不是什么健康食品啊。
锦鲤刺身,吃完狸昏。
封面来源:wikimedia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