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10月10日,恰逢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就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采访到贵州省疾控中心慢病所精神卫生科科长、副主任医师张益霞。
“当今社会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迫在眉睫。”张益霞说。
“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一方面产生疾病时,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张益霞指出,当前社会上给心理健康定义的标准有以下几点: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她表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主要具有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智力正常、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等特征。
如心情持续低落,不开心;长期感到焦虑、紧张、心慌;发作性出现心慌、恐惧、害怕;反复回忆、检查、洗手;与人交流、演讲、开会时紧张、恐惧;经常身体不适又查不出原因;失眠;敏感多疑、行为异常;兴奋多话、精力旺盛等症状持续存在较长时间,且已经影响生活、社交、工作等,就需要考虑是不是出现了心理问题,需要到正规的医院找有经验的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医生帮忙解决。如有必要,还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诸如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进行治疗,缓解情绪不适。但用药期间一定要严格遵医嘱,不能擅自停药,否则易出现戒断反应,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定期复诊。
张益霞表示,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一样,需要早识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早日恢复健康,做一名快乐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