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讯!居民“电子健康码”2025年将上线,能发挥什么作用?

2022-11-10 22:50:46     来源:腾讯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受访专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动健康研究院院长  鲍勇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高嘉悦


(相关资料图)

11月9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初步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每个居民都将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

电子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库,可以详实、完整地记录居民(及其家人)一生中各个阶段的动态健康状况,以及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和病后康复等信息,实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为病情交接和医生诊疗更科学地提供有效信息,便于医务人员对居民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

电子健康码并非防疫健康码,而是国家卫健委基于居民身份证开发的,在医疗健康服务活动中用于身份识别,实现跨机构、跨地域医疗健康服务的健康二维码。《规划》明确,以普及应用居民电子健康码为抓手,建立居民以身份证号码为主、其他证件号码为补充的唯一主索引,推动“一码通用”。依托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在保障网络安全、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推进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跨省查询。通过移动端应用,各省实现向本人提供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时查询服务。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动健康研究院院长鲍勇对“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电子健康档案动态管理,一是信息的动态更新。比如,对65岁以上老人每年体检的信息进行输入更新。二是信息的动态分析。比如,分析一位居民每年血压、血糖情况怎么样,是升高还是平稳或是下降。三是信息统计。计算一个地区的健康水平,和其他地区有没有差异等。

对个人来讲,电子健康档案使个人能够知道自己健康指标的变化,而主动采取自我健康管理,并且异地就医时可以第一时间提供历史就诊记录、自身健康情况,大大提高就医效率。对医院来讲,通过这样一个动态信息管理,可以了解个体以及一个群体,在健康方面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防治方案。对政府来讲则更为重要,特别是在疫情下,政府可以通过了解群体的健康水平,来制定相关政策、建议、方法,推进健康中国、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的发展。

实现这一目标,鲍勇认为有五大问题亟需解决:

信息孤岛化。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健康码以“省内通行”为主,从全国层面看,地区间健康码不共享互认的情况普遍存在。

部门间协调机制有待完善。比如医养结合,民政和卫生两个部门如何协调,进行信息共享、共用、共管的机制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在中小城市问题较突出。

没有标准化内容。电子健康档案具体应包含哪些内容、标准怎么确定、怎么进行程序的编码等,尚且没有统一要求。

流程还不规范。比如,一位老人身体状态应怎样进行评估,评估后需要怎样进行服务,服务后怎样进行效果的评价等。

人才不足。在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和管理方面,目前人才较少,培养还跟不上。

鲍勇表示,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家首先需成立一个组织机构,来引领全国一盘棋工作。其次,要有经费支撑。202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84元,但没有具体表明,在电子健康档案方面要如何投入。第三要培养人才,可分成高端、中端及基础人才。第四要有效监管,不光要纳入医疗卫生口的年终考核,还要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

责编:杨萌

主编:李迪

标签: 工程研究 健康水平 环球时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