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存在感最高的器官”,肾脏一定名列前茅。
不仅补肾的广告满天飞,“卖肾买xx”也已经成为烂大街的老梗。
但别光拿肾脏“开涮”,这个器官其实比你想象得更脆弱。肾脏是个“任劳任怨”的器官,平日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即使累了伤了,也习惯沉默和忍耐,不轻易闹脾气。而当它真的累倒时,主人往往措手不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刘书馨主任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有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高达10.8%,患病人数将近1.2亿,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是慢性肾脏病患者,仅次于糖尿病。
这个滚雪球般的趋势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庞大数字背后的隐忧是:慢性肾脏病知晓率仅为12.5%。
近日,记者作为行风监督员走进大连市中心医院,近距离探访国家级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所在的肾内科,了解为病患保驾护航的肾内科的那些事。
△ 每天人流不断的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
一个小小的APP
藏着肾内科主任的“当务之急”
11月2日下午,大连市中心医院肾内科主任刘书馨在出专家诊时耐心地向患者介绍到。
要求患者下载的APP全称是“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系统”,从今年5月份开始运行使用,这个被刘书馨心心念念总是挂在嘴边的“当务之急”,小小的APP,是慢性肾脏病随访的管理系统,为慢性肾病患者提供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规范化治疗和长期随访管理的服务,通过院内与院外结合、门诊与住院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可以大大地提升预防和诊治水平。
除了录入肾病患者每次就医的诊断报告和检查指标,制定详细的诊治计划和复诊方案,同时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APP还会定期发送问卷、科普知识,制定健康宣教课程,推送测血压、测血糖、饮食搭配、称体重、身体是否有水肿等健康任务,患者通过小小的APP,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增强。
△ 刘书馨主任带领科室医护人员查房
“关口前移之后,患者知晓、就诊、预防的意识将会提升,专家预测未来10年将降低肾脏病发病率,降低各种并发症10%。”
刘书馨对利用物联网、数据库链、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科技做支撑,为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管理的大数据云平台充满着期待。
肾内科病房护士长卢彦,讲述了一则患者使用APP前后的故事,其中的冷知识也颠覆了记者以往的认知。
今年开春,70多岁的孙阿姨因双腿浮肿、双眼睑浮肿、收缩压180mmHg入大连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治疗,经确诊为CKD3期(慢性肾脏病3期),病情如果发展可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最终发展成尿毒症,病变呈不可逆性进展。
孙阿姨唯一的儿子千里迢迢从广州赶回大连陪护,经过一段时间精心治疗,老人病情有很大好转,出院时医生建议她下载“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APP,但她却以自己“耳朵背,对手机APP之类不会弄,太麻烦”等缘由推托,没办法,孙阿姨出院后,医护人员只能通过不定期电话随访的方式关注她的病情。
“我每天观察尿,有泡沫,估计是尿出许多蛋白,现在我天天吃蛋白粉、好几根海参大补。”没过多久,护士长卢彦在进行电话随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赶紧叫停,并告知她肾病患者要优质低蛋白低盐饮食。
“虽然蛋白粉、海参符合以上饮食要求,但它也属于高蛋白食品,不适宜每天过多食用。尤其是患者存在大量蛋白尿的情况,过多摄入蛋白食品会加重肾脏负担,进而加速肾功能恶化。”
孰料,又过了一段日子,肾内科医护人员在急诊室又看到孙阿姨来看病,她的老毛病又犯了,而且营养不良、血色素非常低。
原来,孙阿姨自上次“大补”被医护人员警告后,又走向了另一个饮食极端,每天清淡饮食,只喝稀粥吃青菜,这致使孙阿姨营养和热量不足,肾病进一步加重了。
“病房里有个食品柜”
说说肾病患者的一日三餐
饮食是治疗肾病的基础,吃太好不行,吃太清淡更不科学,肾病患者的一日三餐究竟该咋吃?
经过这两次住院,孙阿姨终于意识到“合理膳食之重要”,在医护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她下载了“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APP,医护人员还根据孙阿姨个人的饮食特点制定了每周食谱,出院后,她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同时自我管理坚持得特别好,营养状态和血色素也渐渐恢复了正常,血压和体重也得到了控制。
的确,像孙阿姨这样的肾病患者,饮食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病情,合理的膳食不仅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还可以促进慢性肾脏病的康复。
为了更直观展示和宣教不同食品的蛋白含量,大连市中心医院可谓煞费苦心。
记者看到,在肾内科病房门口,有两个非常特别的食品柜,陈列涵盖肉蛋禽果蔬等日常食品共40种,每种食品都标注了蛋白含量,将非常抽象的量化指标以实物的方式展现出来,一目了然,深受肾病患者欢迎,不少患者将其作为饮食宝典拍摄下来。
“譬如一个肾病患者体重60公斤,每日摄入蛋白量不得超过0.8g/kg,一天就是48g蛋白质。这两块山药蛋白质含量就是4g,这5颗草莓蛋白质含量是1g,这一小碟豆含7g蛋白……”
△ 护士在指导患者营养均衡膳食菜谱
在采访中,刘书馨一直强调慢性肾病全病程管理中饮食科学指导的重要性,根据疾病分期及营养状况,个体化制定饮食健康指导,对于延缓肾脏病的发展,把患者充分“管”起来,给予有效干预和科学指导,避免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肾穿刺活检
那是多么痛的领悟
“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早筛查的目的是为了早发现,早诊断”,肾内科副主任刘红介绍说,例如体检发现蛋白尿或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尽管没有任何症状,及时进行专科就诊,必要时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指导临床治疗,判断疾病预后非常重要。
肾活检是任何技术手段所不能替代的诊断“金标准”,它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检测手段,技术非常成熟,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及时明确病理诊断,可能会错失疾病治疗的最好时期。
△刘红副主任和同事讨论患者病情
有这样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三年前体检发现蛋白尿,同时发现血压高,但是没有任何不适表现。他仗着年轻,降压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吃,而且根本没在意蛋白尿。
三年后再次体检时,血肌酐已经超过正常范围。经过医生的耐心宣教,患者同意进行肾穿刺活检,他的病理结果为IgA肾病,活检时70%的肾小球已经硬化。
尽管医生在这个时期给了最积极的治疗方案,但是已经失去了治疗的最好时期,倘若三年前能及时就诊,可能避免或延缓疾病的进展,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与穿刺活检的疼痛相比,这是一种更加心痛的领悟。
刘红副主任同时介绍了另外一个例子:
一中年男性患者以双下肢浮肿起病,发现尿蛋白阳性,但是病情逐渐进展,血压增高、尿量减少,肾功能渐进损害,甚至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一夜间变成了“天线宝宝”(颈部有个临时血液透析的深静脉置管),经过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及时进行救治,1个月之后患者摆脱了血液透析,肾功能及尿常规完全恢复正常,回到了他心心念的岗位,当他一身西装革履,提着公文包,再次走进诊室深深鞠躬的那一瞬间,那是多么欣慰的回报......
走进血透中心
直击最高难度穿刺
说到尿毒症,就不得不提到血液净化治疗。其中血液透析是广大尿毒症患者最熟悉的治疗方式,它如同肾脏疾病患者的“生命线”般,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
大连市中心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占地2200平方米,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进口双极反渗水处理系统,各种血液净化设备和进口的血液透析机,承载着大连市内近1/3透析患者的生命健康维护。
△ 卢
彦
护士长介绍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机
透析一次能清除多少毒素?
透析患者最多能活多少年?
透析患者皮肤是不是全都是针眼?
11月2日下午4点,记者走进了宽敞温馨的大连市中心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
△ 透析大厅
血透室王志宏主任医师双手叉腰指着手指碰触的地方:肾脏像扁豆一样,位于腹腔上部腰椎两侧,老百姓俗称“腰子”,它的主要工作就是一遍遍净化你的血液,24小时不停歇地过滤代谢废物。
“它”每天可以滤过180升原尿,并最终形成2000-2500ml尿液排出体外,维持血液循环容量的稳定。同时通过分泌排泄H+、NH4+等酸性物质,保持血液处于PH值7.35-7.45的状态,保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
除了产生尿液,“它”还是个内分泌器官,会分泌活性物质,参与调节人体一系列生理功能。如果“它”损坏了——肾功能下降,血液中多余的毒素、水分、代谢废物等就会无法排出,滞留于血液中。
血液透析是通过血管通路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通过透析膜(一种半透膜)将血液和透析液这两部分液体分开并进行跨膜物质交换,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剩的液体,最终患者机体内环境接近正常,达到治疗目的。
记者采访时,正值患者透析高峰期,护士们正在病床边的一台台血液透析机旁忙碌着,连接透析液、冲洗管路、准备穿刺包……
△医护人员在透析大厅忙碌
尿毒症患者做血透,从穿刺开始。每名患者的手臂上要连扎2根穿刺针连通两根血管通路。其中一根管路是把患者的血液引进透析器,通过机器的工作,排掉血液中的毒素和水分,然后经由人机血液循环回路,通过另一根管道把净化后的血液送回体内。
“刘伟护士,谢谢你哦!今天扎针一点也不疼。”65号床的阿姨说话中伸出感谢的双手。
她有一条典型的尿毒症患者的手臂:左手臂中间就像“长”出了一段小茄子,这高高隆起的肿块,是常年做血透,血管严重扩张造成的。
这条变形的手臂,并没有难倒给她做穿刺的护士刘伟。刘伟在血透中心属于老护士了,有17年的工作经验。大概没有人会体贴地去计算一个尿毒症患者一年要打多少针?一个患者1周血透3次,手臂上一次扎2针,一年就要扎312针。
每根穿刺针直径1毫米左右,要是护士穿刺时失手,不仅病人会疼得哇哇叫,而且由于患者动静脉做过“内瘘”手术,血流速度比常人快,一旦穿刺失败,血管压力较高,出血速度可能会很快,后续的止血、重新穿刺都意味着大麻烦。
刘伟有一个让病人放心的纪录:
一次穿刺成功率几乎100%。
即便是面对人工血管这种高难度的穿刺,这个傲人的纪录也保持着,尤其是血管通路复杂的患者,都是“非她莫属”。
提高就医感受
彰显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
“60多岁的王女士是一位肾移植患者,工作了20年的移植肾已经失功,浑身上下几乎没有好血管。去年6月份,大连市中心医院从北京海淀医院请来血管通路的专家,为她做了一条人工血管进行血透。”
刘伟说,通过人工血管做血透与普通自体血透进针不太一样,穿刺角度及穿刺技术要求更高,不允许失败,否则患者会皮下水肿,恢复得很慢。
“患者的血管情况,手感深浅,距皮多远,进针多大力量,血管是分叉还是狭窄?”刘伟为此费尽脑汁,每次穿刺都小心求证大胆施针,王女士透析17个月以来,最令患者欣慰的是,人工血管保护得非常好。
“尿毒症患者一周要透析三次,所以我们和患者相处的时间,比和自己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长,和患者太熟悉了。”
——血透中心护士长肖萍
记者偶然发现,在血透中心护士长肖萍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几千个号码,其中一半以上是患者的。她有个习惯:工作再忙,但凡手机上显示为红色的未接电话,都要抽空一一回复,她说,这十之八九都是患者打来的,他们遇到的难题,或许性命攸关。
随着血透技术的发展,透析病人的生命越来越长,“我院血透病人透析龄10年以上的占20%,最高年龄的患者92岁。我负责治病,你负责信任我。”肖萍说的这句话,是全体医护人员的心声。
血液透析中心自2014年实现全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为患者的就医流程提供了方便,患者治疗只需手持一张卡片就可以自动记录治疗前的血压、体重等参数及治疗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包括治疗方案、机器数据、病情变化等信息,通过大数据的信息系统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智慧化血液净化分析平台进行数据整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几年,原国家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基地、华佗工程-腹膜透析置管手术规范化项目实践培训基地陆续在大连市中心医院落地,“用晚上睡觉时间做透析,白天照样正常上班”的自动化腹膜透析方式成为一种新透析方式走进寻常百姓家。
基于互联网思维,医院进一步引进了带远程功能的自动化腹膜透析机,使腹透患者实现了“居家治疗,院内管理”的模式,自动化腹膜透析机具有双向远程功能及报警系统,医护人员可及时发现并干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远程指导调整处方,减少患者就诊次数,降低住院率和住院时间,从而使传统的腹膜透析治疗如虎添翼。
科技的进步不仅帮助更多患者活下去,而且还让他们活得有尊严,重新实现自己的价值。
肾内科主任:
什么行为最伤肾?
吃太多盐、暴饮暴食、熬夜,酗酒、吸烟、过度运动、滥用药物(如止痛药)……都会伤害肾。在肾内科主任刘书馨的眼里,生活习惯中最伤害肾脏的,莫过于滥用药物。
老百姓常用的去痛片、扑热息痛、芬必得、双氯灭痛等非甾体类消炎药物长期应用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肾脏,导致蛋白尿或肾间质小管损害。
在大连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因为药物滥用导致肾病的患者不计其数。刘书馨解释说,不适当用药可能增加发生药物性肾损伤的风险。
70岁的李女士从1999年就开始做血透了。她告诉记者,20多年前,由于感到头晕、烦躁,她便开始自行服用药物。半年后,在一次体检中,她查出血尿,经进一步检查发现,肾脏已严重受损,医生表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用药不当导致的。
“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痛风、长期应用止痛剂是慢性肾脏病主要的病因,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持续5-10年,就会出现肾动脉硬化,肾脏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进而肾实质缺血损害。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可能已经存在糖尿病肾病。尿泡沫增多、肉眼血尿、颜面及双下肢浮肿都要警惕是否存在肾脏病。”
饮食失衡(比如大鱼大肉、吃盐太多)、不爱运动、精神紧张、吸烟、酗酒、熬夜等都是危害肾脏的不良生活习惯。
很多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肥胖的患者病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久而久之,肾脏的健康就出了问题,身体多个系统都会受牵连。
刘书馨主任告诉记者,心血管病是慢性肾病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两者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血透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0倍。
生活中如何预防肾病?
肾内科主任给出以下建议:
01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要吸烟、酗酒,注意膳食平衡,控制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合理体重,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重环境和个人卫生。避免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感染。
02
遵医嘱服药。
不自行使用抗菌素、止痛片、中草药,以免误伤肾脏。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健康人群每年检查一次,有高血压、肾病家族史者及65岁以上老人,最好能每半年检查一次;1型糖尿病确诊5年或2型糖尿病一经发现,都需要筛查是否存在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病患者应根据病情轻重按照医嘱定期复查。
荣誉
以第一名的成绩
入选登峰计划“高峰”层次
大连市中心医院肾内科于2008年创建肾内科肾脏病理室,成为大连市第一家能够一体化独立完成肾脏穿刺活检、病理制片、病理诊断的肾脏病专科;长期与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布朗克斯血液透析中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生命工程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进行合作并有丰富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分子材料研究、统计学研究等临床研究提供平台支持。
拥有大连市乃至东北三省最大的血液透析中心、大连市智慧血液净化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络成员单位、辽宁省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大连市医疗名科、大连市肾脏病联盟发起单位、国际肾脏病中心、中日尿毒症血管通路维护中心、全国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培训基地、原国家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基地、华佗工程-腹膜透析置管手术规范化项目实践培训基地。
在2021年的大连市临床重点专科登峰计划申报工作中,肾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登峰计划“高峰”层次,引领肾科发展。2019年获得辽宁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9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获得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于2003、2004、2006、2011年获得大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张锡明
半岛晨报 39度视频摄影记者 范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