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开一个月了,大部分人都被这波奥密克戎虐到了,甚至有才的网友还总结了新冠八大酷刑,真是心酸而又无奈。玩笑归玩笑,但是这段时间各地的死亡人数有所增加,却是不容忽视的。
针对当前中国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数,中国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在疫情流行和快速传播期,很难准确判断有多少病死率、死亡率,只有疫情周期过去后,才能比较精准地判断,现阶段应把防重症、防病亡放在优先位置。
其实,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从上海疫情中寻找到一些借鉴之处?
【资料图】
01,上海疫情
———————————
2022年上半年,上海爆发了一次大规模感染,据统计最终感染人数60多万,这可以说是我国自新冠以来最大规模一次的感染。
翻了下上海的三篇论文,无症状比例都很高。
张文宏论文:76.2%-78.6%的患者无症状感染(33816样本);
王伟炳论文:85%(612597样本);
余宏杰论文:90.7%(626811样本) (以大通讯论,单位均为复旦大学)
可见无论哪个数据,当初上海的无症状比例都是很高的。
但是这一轮,明显无症状要低一些。比如四川省15万数据调查结果,无症状比例非常低,咳嗽发生率是最高的,达到了77.26%,其次是发热70.05%和乏力62.19%,浑身酸痛61.59%。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是需要做出解读,寻找其背后的原因。
02,沉默的大多数?
———————————
我看到有说法认为是“沉默的大多数”,其实这个假设的前提是爆出来的数量远低于群体数量。
而对于当前北京和四川,这两个显著区域,感染率可能已经过半,那么这个群体就很有代表性了,沉默大多数可能性要小一些,那么他们是否认为是无症状居多?
03,季节影响?
———————————
当然,季节可能影响,比如影响传播,影响免疫力,但是如此大的差异,季节解释我认为不充分。
因为同时期香港、新加坡和日本并没有表现出类似情况。
04,抗原不准?很有可能
———————————
上海是用的核酸作为标准,这是金标准,目前很多人的阳性一方面是自我感知,另一方面是抗原确认,但是这俩比例不好确定。
而且由于新冠和流感或者感冒症状类似,因此也有可能是很多人误判。
05,数据问题
———————————
上海市诊断的时候是以核酸为标准,也就意味着不少人只要核酸阳性就纳入了统计,那么按照新冠发病,可能这些人当时还没有症状,直接纳入无症状。哪怕他们后续出现轻微症状,当时数据已经不再更新,除非是重症,所以这就导致上海的无症状比例极高。
但是反观这一轮:由于取消了核酸,因此很多人判断标准就是发病,因此这就会导致数据上出现更多的有症状群体。
此外,上海上半年感染的是60多万,相对于上海近2500万的规模来说,是2.5%,因此某种程度上,可能并不能代表整个上海的群体均衡分布。
其实关于上海的数据,有不少人觉得需要斟酌,甚至前段时间有人以此撰文说新冠没造成超额死亡。
06,毒株差异,可能性不小
———————————
上海市BA2,目前全国是BA.5.2和BF.7。这也是让人比较关注的一个事情。
如果的确如此,那就意味着,不少人所谓的“病毒变弱”并不成立,而我们低估了病毒。
07,疫苗影响,很大可能
———————————
我国在去年冬天启动加强针第三针,而年初也是很多省份大力推动加强针的阶段。可能是加强针影响的结果。
其实这一点是我最希望看到的,如果的确如此,那就意味着疫苗本身对于新冠的效果依然非常有效,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规模推广疫苗依然是个很好的选择。
注:上海无症状定义就是核酸阳性但没任何症状。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were defined as RT-PCR-positive individuals who did not meet any of the following clinical criteria: 1) fever, cough, sore throat, and other self-perceived and clinically identifiable symptoms or signs; 2) no radiographic evidence of pneumo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