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制造业大国,买不到退烧药?“特供”霸占渠道,需求飙升10倍

2023-01-05 13:06:12     来源:腾讯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大疫3年,教训深刻。

当下疫情发展到什么程度了?第一波疫情峰值出现,医疗资源已经遭遇挤兑。

我们不是制造业大国吗,怎么连感冒药都造不出来?怎么又出现医疗物资短缺呢?


(资料图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后还会出现吗?真实情况和背后逻辑是什么?

目前,百度健康问诊指数和百度疫情搜索指数,仍然处于上升趋势;全国发烧搜索指数也在上升。

但是,另外一些数据,如抗原、口罩等疫情预防和检测医疗资源搜索开始出现拐点。

这意味着什么呢?

现在大家都接受了疫情全面扩散的现实,至于抗原检测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阳不阳用的药都一样。口罩出现拐点的一个原因是,大家都阳了,躺在家里养病,街上和地铁上空荡荡的,口罩需求出现拐点。

另外,根据百度疫情指数,在全国356个城市中,达到100%疫情峰值的城市数量为75个,占比21%;达到90%以上峰值的城市数量142个,占比40%。

这也意味着,全国相当大规模人口已经受到病毒感染,大部分城市的退烧药、ICU、口罩、抗原等等医疗资源都遭遇了挤兑,看到的死亡病例也越来越多,连火葬场也遭遇了挤兑。

资本市场啥情况呢?

疫情防控全面放松,房企融资“三支箭”齐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制定出台,政治局和经济工作会议也都重点强调经济。

按照以往,这种级别的重磅政策,任何一个出台,都会让资本市场狂飙,股市拉升几百点。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股市并没有上涨,还在不断下跌,交易额也相当低迷。

这一切,其实都在预期之中。

12月5日,我们就发文《股汇债飙涨?泼一盆冷水:即将面对二次冲击!》提醒大家,疫情全面放开之后,我们将面临两个冲击:

其中第一个冲击就是,医疗资源拥挤的冲击。

全面解封之后,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病死案例和死亡率会有显著上升。数据达到一定程度后,也会造成市场恐慌。

投资者大规模感染病毒,发烧头疼喉咙痛,身体上痛不欲生,哪还能顾得上买股票搞投资。

因此,医疗资源挤兑,以及资本市场低迷,都在预期之中。

12月7日,疫情防控全面放开之后,我们直接提醒大家:疫情扩散开始了,90%都将感染!

根据疾控中心专家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接下来,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医疗资源遭遇挤兑?

1、库存角度:疫情突然放开,医院没有准备,库存不足。

疫情放开前夕,医疗资源库存数据并没有权威数据。但是根据案例发现,医院并没有做好疫情冲击的医疗资源准备。

很多医院都是,晚上接到通知,明天立马全面放开,被打得措手不及。敏感的医务人员,为自己和家庭考虑,听到消息就立马去药房拿药,但是发现已经拿不出药了。

这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医疗资源库存不足,是医疗资源遭遇挤兑的关键原因之一。

2、产能角度:产能扩大3倍。

很多人都抱怨,我们号称制造业大国,怎么连感冒药都造不出来了?

北京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出现医疗资源短缺,医药行业的研究员朋友跟我说,不用担心产能,一个星期之后就解决了。

很明显,目前全国各地仍然缺退烧药。

这是因为产能不足吗?不是的。

根据草根调研,以及媒体采访,目前制药企业都在争分夺秒,进入满负荷状态。

比如中国医药集团,160余家医药工业(生产)企业调整策略,以新冠预防和治疗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和重点医疗物资为重点,想方设法增产扩能。目前,重点品种药物产能增至平日3倍。

很短时间内,产能扩大3倍,不能说制药企业产能跟不上。

3、分配角度:行政、国企等特供渠道霸占资源。

抗原生产厂商说:工厂加班加点,第一批扩产产能也已经出厂,老百姓还是说买不到,我们也不知道抗原都去了哪里。

去哪里了呢?看看财新网的报道:

上海地区的一家医药企业人士对财新称,他们生产的抗原大部分被政府征用,征用后去向不明,企业或个人要预订抗原,得等到30天之后。

多家企业对财新透露,现在多地政府部门对防疫物资供应实行了行政管制,一部分用来调剂市场投放;还有相当部分产能流向了行政、国企等特供渠道,“这些渠道的囤货需求非常大。”一名厂商人士称。

一名医药流通企业人士对财新说,有的省市政府部门已经开始收购抗原,“现在医院、商业公司的订单都在厂家那排队,经常7天、10天都发不出来,厂家给的原因大多是政府临时大批量采购。”一名杭州医药公司员工也表示,公司早前全款购买的抗原订单全部未发货,“工厂的人说被政府征用,还给我们看了红头文件。现在给企业的货已经排到明年1月份。”

一名自称有抗原可售的人士则表示,“现在从厂家拿货需要红头文件,一般是企事业单位去批量购买。”一名兰州地区基层公务员对财新表示,“很多抗原到货后就被国企买断,国企要保证一定比例员工正常上班,这些企业一般员工向单位申请就能领取到抗原。”

4、其他供给数据:ICU床位3年增长2.4倍。

在12月9日,官方数据透露:目前,全国重症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床位10.65万张。

3年前什么情况呢?

《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重症医学科床位数57160张,其中医院拥有的重症医学床位占了绝大部分,为57152张。

也就是说,3年增加了80940张,现在是当年的2.4倍,240%。

这数据是快还是慢呢?疫情前3年,增幅16.4%。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安全报告》的数据显示,重症医学科床位占医院床位的比例从2014年的1.9%,上升到2018年的2.2%,增幅16.4%。

因此,我们必须得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疫情3年,并不是都忙着赚钱、搞核酸,其他医疗资源也大幅投入,且速度和规模都远超前些年。

5、需求角度:飙升16.9倍。

这次疫情扩散,速度非常快,医疗资源需求爆表。

看一个直观的数据。

疫情防控放开之前,“发烧”的百度指数是550万;疫情防控防控之后,“发烧”的百度指数是9287万。

放开后的数据是放开前的16.9倍。

其他数据,如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干咽痛等等疫情症状,数据也差不多都飙升了10倍以上。

产能扩张3倍,需求飙升10倍,这才是供需失衡的关键。

所以,医疗资源遭遇挤兑的原因搞清楚了:

疫情防控放开地太突然,导致医院、厂商等医疗资源库存不足;疫情全面扩散之后,厂商产能已经大幅扩张,目前至少扩张了3倍。

但是,由于需求飙升过于夸张,较疫情前飙升了10多倍,再加上大量资源进入特供渠道,导致医疗资源供需严重失衡。

大疫三年,教训深刻,尤其是物质短缺方面:

刚开始,疫情爆发,全面封控,我们听信“粮食大丰收,不要囤粮食”,结果自己饿肚子。

后来,疫情全面放开,我们听信“供给充足,不要囤药”,结果自己发烧全靠免疫力硬扛。

关键问题是,这种情况还会出现吗?我们的答案是:一定会。

为什么?

我们的人口数量太庞大了,任何风吹草动,只要很小一部分人恐慌,就能把某些特定东西抢光,造成物质结构性严重短缺。

这个逻辑,扩展的金融市场上就是:多头的韧性。

1、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越多,就越容易造成局部价格上涨。

道理也很简单,去炒某一类资产的人群,即便很小的比例,因为总人口规模大,因此这个群体的数量也相当可观。

2、一个国家的货币超发越多,就越容易造成局部价格上涨。

道理也很简单,去炒某一类资产的资金,即便很小的比例,因为总体货币规模大,因此这个货币的体量也相当可观。

所以,在人口数量众多,以及货币超发的前提下,任何资产,包括楼市、股市,文玩字画、玉石花鸟、藏獒、君子兰等等,都会出现结构性行情。

这就是多头的韧性。

因此,人口庞大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极容易出现结构性短缺,极容易出现结构性价格暴涨。

这就是真实的中国,值得深思。

标签: 人口数量 资本市场 出现拐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