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的杨奶奶住院5天了。最近,雅安市名山区人民医院呼吸科收治了不少像她这样“沉默型缺氧”导致的重症患者。
呼吸科的79张病床和2张额外加床已经全部住满。此前,医院曾提前准备了6瓶阿兹夫定,后来又紧急购置了30瓶,可还是远远不够。
(资料图)
杨奶奶入院时,是呼吸科接收病人的高峰,五位在岗医生最多一天收治了20位病人。科室的江医生和护士也在那时陆续感染,但仍轮流倒夜班收病人。在医院的ICU,她的同事们——4名医生和14名护士已经连续加班近两个月。
我是安泽,来自拉脱维亚。2022年12月初,“新十条”发布,包括不再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封控,阳性人员不再需要集中隔离等。防疫政策放开,给各级医院的诊疗带来压力。中国的医院里现在是什么状况?医生们如何坚守在一线?2022年12月30日、31日,我亲自去医院看了看。
01
“我吓惨了”
“几年的疫情我都没怕过”,杨奶奶的女儿说,“一放开就害怕疫情到自己身上,吓惨了。有人得的时候更恐惧。”可最终还是“中招”了。
杨奶奶有带状疱疹后遗症,平时生活能够自理。一开始反应不大,但有天给女儿打电话时,她呼吸有点异常,会咳嗽,女儿觉得不对劲,立马将她送到医院。
入院时,杨奶奶并没有发烧,但肺部已有大片感染。江医生解释,一些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抵抗力较差,病毒感染后并不会出现发热症状,但如果不及时就医,有可能引发重症。像这样“沉默型缺氧”导致的重症患者,呼吸科收治了不少。
杨奶奶刚来时,床位紧张,江医生很难受,话都说不出来。杨奶奶的女儿心疼她,江医生和自己的女儿差不多大。
杨奶奶女儿说,我们可以等,等输完液的人走,有床位空出来,只要能安排上就行了。
江医生每天都来看杨奶奶的情况,她关心奶奶的痰黏不黏、有没有多喝水。她还叮嘱女儿们,杨奶奶太瘦了,要给她买蒸蛋,还要给她喝牛奶。
02
“没办法,这是职责”
江医生说,杨奶奶来的时候,正是呼吸科收治病人的高峰。科室的医护人员陆续感染,但没有人请假。一位怀孕的医生感染后,也只在家休息了三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我们的另一位老师也发烧了,也没有请假。如果我请假了,就只有三个人上班了,这么多病人,是扛不了的。我们科还有一位快50岁的副主任医师,和我们一样天天倒夜班收病人。
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医院,患者人数更多,医院更是超负荷运行,接诊量翻了几倍。有的医生一个月没出过医院大门,认为迎来了几十年从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刻。
三年前靠这群人,三年后还得靠这群人。中国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说,这三年,医务人员都义无反顾冲在一线,只能靠他们。他们自己也被感染,家里人感染,但没办法,这是职责,战士就要上战场打硬仗。
03
“来到医院就相信医生”
雅安市名山区人民医院的新院区是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占地面积较大,设施先进,住院部共有床位505张,为这次平稳渡过疫情高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防疫政策放开的第三周起,重症病人增多,大部分是有慢阻肺的老人。
ICU的杨医生和同事们已经连续加班了两个月。以前,ICU以外伤和神经外科的病人为主,现在以呼吸系统疾病的为主了,90%以上是新冠导致的肺炎。杨医生刚刚急救了一位危重病人,是因为心梗入院,后来发高烧,血氧饱和度下降,拍CT一看双肺都是大白肺。
医院原本有14台呼吸机,现在又紧急采购了5台,用于给病人机械通气和氧疗。
“暂时能缓解一下压力”,杨医生说,“但是现在应该是才开始,后面还不知道有多么严重,危重病人应该还是比较多的。”
2022年12月以来,雅安市名山区人民医院实行了“全院共享病床”,将专科病房留给危急重症患者,轻症患者跨科收治。目前妇产科的30个床位住了11个新冠患者,经专科医生会诊后入住。妇产科医生都接受了专门培训,在照看新冠病人的同时,确保特殊群体产妇和婴儿的安全。
“担心的话还是会有,但这段时间,不光只有我们孕妈妈,那些老人小孩,都需要救治,你不能说你害怕就不让人家来”,一位产妇说,“来到医院肯定就要相信医生,听医生的话。她肯定有她的考量,有她的安排。”
“病人能好转、治愈、出院,也给我们一丝安慰。”江医生说。
通过在医院内部最直接的观察,我看到了医护人员正在经历的挑战和疲惫。尽管这三年有无数意想不到的状况,但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如何保证让最有需要的人得到照看,这给很多还躺在病床上的人带来了依靠和希望。
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实施已经几周,未来的一切还是未知数。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影响,但现在是一个新的阶段。我看到,适应变化、继续坚持、保持坚韧是人们正在做的事。
编辑:陈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