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是一场持久战。
撰文 | 张驰程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一位20岁女子感染新冠发烧3天后,突然视力下降到0.02,连视力表上最大的视标都看不清,几近失明,浙江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副主任赵静医生诊断其为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她认为,该患者病症为新冠感染引起的眼部并发症。
【资料图】
由于全国刚刚经历了新冠感染高峰,这个病例引起了公众热议。赵静医生告诉医学界:“感染新冠后,出现眼表症状的患者很多,现在我们医院门诊每天都要接诊大量‘阳康’患者。但眼底出现症状的患者相对少见,目前我们就接诊过两例,该女子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她后来转去其他医院了,我们不了解她的后续状况。”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出现眼部病变比例高
赵静医生所在医院的一位药剂师,在“阳康”后也出现了严重眼部症状。“她在‘阳康’半个月后,出现了双眼突然转动疼痛明显、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检查发现,她双眼视盘不清,水肿充血明显,诊断为双视神经炎。使用激素治疗后,症状已经明显好转,视力慢慢恢复。”
除了这两例累及眼底、症状较重的患者外,赵静医生见到的更多是表现为结膜炎、干眼加重、视疲劳的轻症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在感染新冠后新发眼部症状,也有部分患者是原有眼疾的基础上出现加重。赵静医生表示,新冠感染所致的眼部病变“症状不典型”,临床治疗也多以经验性的对症治疗为主。
“如果只是出现结膜等眼表组织的干涩或其他结膜炎症状,可以用一些润眼药水如玻璃酸钠、人工泪液等滴眼。也可以用一些抗病毒眼药水如更昔洛韦滴眼液,以及非甾体类的消炎药水等缓解症状。”赵静医生介绍,“经过治疗后,大多患者都能很快恢复。”
临床调查数据显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出现眼部病变的比例高达35.71%[1],眼部病变可能较肺部病变更早出现[1],也可能出现在新冠症状起病后15天至两个月[2]。2022年3月发布的《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眼病防控专家共识》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出现眼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症候群涵盖眼部炎性反应性疾病、血管性疾病、神经性疾病等多个方面[1]。
在治疗方面,共识指出,轻症者可自愈,无需药物治疗。症状较重者给予人工泪液、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等对症治疗。对于新冠病毒巩膜炎患者,可使用氟米龙滴眼液和不含防腐剂的润滑剂。对出现葡萄膜炎、视神经炎、Adie瞳孔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静脉注射甲泼尼龙,或口服泼尼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发Miller Fisher综合征者,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1]。
新冠病毒“嗜眼性”引发网友热议
无独有偶,上周,“新冠病毒很可能存在眼部趋向性”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该热搜话题源起于一篇2022年12月发布于Nature子刊《自然-通讯》的论文[2]:动物实验表明,新冠病毒能通过三叉神经和视神经的神经元,从肺部传播至大脑和眼睛,造成眼部症状和视网膜炎症。
在该实验中,科学家们将转基因小鼠分为两组,分别对其鼻腔内注射了新冠病毒(感染组)和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盐水(对照组)。感染后第6天,感染新冠病毒的小鼠中,25%出现了流泪和眼部分泌物增加的症状,且这些小鼠眼睛(包括眼附件)中的新冠病毒载量与肺部相当。
对小鼠的眼部切片进行检查显示,感染新冠病毒的小鼠中可观察到视网膜组织损伤,且该组小鼠的平均视网膜厚度高达75.14μm,相较于对照组增加了1.62倍,在节细胞层、内核层与外核层有大量浸润性炎症性细胞聚集。
进一步分析表明,感染组小鼠眼睛中T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促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对两组小鼠视觉行为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估显示,病毒感染引起的视网膜炎症不会加剧视网膜退化或者造成视力丧失。
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追踪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和趋向性,证实新冠病毒可以通过三叉神经和视神经传播至大脑和眼睛,但这一途径是“不可逆的”的:向小鼠眼部滴注新冠病毒后第3天与第6天,在小鼠肺部和脑中均未检测到病毒。这些小鼠眼球部位的病毒载量较低,随着时间延长而消失,表明病毒并未在眼部增殖。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和传播的“单向性”,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眼睛泪膜与眨眼动作的保护作用所致。
图1 通过不同途径感染小鼠后,肺部、脑部、眼球、三叉神经与视神经的病毒载量
最后,研究者强调,病毒感染引发的眼部炎症与临床的相关性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为一项动物实验,该研究主要聚焦于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机制,与临床尚有一段距离。然而,该研究一经报道,却在国内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共鸣。在社交平台上,许多人现身说法,表示他们在阳康后出现了视力模糊、肿痛流泪等眼部症状。有人戏称自己感染了“哭株”,更有网友预言:“完了,护目镜、面屏、眼药水又要脱销了。”
近日,北京、重庆、江苏、浙江等地陆续发布调查数据,显示新冠感染高峰已过,日均新增逐渐回落。
在网络上,“刀片嗓、水泥鼻”等词汇已成隔年皇历,“脑雾、脱发、疲惫、失眠、心肌炎、结膜炎”等新冠并发症/后遗症话题取而代之,成为热搜常客。“长新冠”的概念逐渐从研究文献走进公众视野,对国内医生而言,也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现实挑战。发布于顶刊的几项研究为长新冠的发生与预后提供了一些参考。
2022年10月发布于JAMA杂志的一项大型分析纳入了来自22个国家的120万新冠感染患者数据,结果显示,在感染新冠的3个月后,有6.2%发生长新冠,即仍存在至少一种症状。长新冠的发生率和症状轻重具有显著关联,曾在ICU住院的患者出现长新冠的比例高达43.1%,普通住院患者比例为27.5%,未住院患者仅为5.7%[3]。
1月11日,发布于《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一项研究评估了近30万名轻症新冠感染者的症状变化,结果显示,大多轻症感染者的长新冠症状在一年内消失。研究者认为,这些数据表明,轻度感染不会导致严重或慢性长期症状[4]。
治疗方面,2022年9月同样发布于BMJ的一篇文章指出,长新冠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仍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5]。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 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眼病防控专家共识(2022年)[J]. 中华眼科杂志, 2022, 58(3):6.
[2]Jeong GU, Kwon HJ, Ng WH, et al.Ocular tropism of SARS-CoV-2 in animal models with retinal inflammation via neuronal invasion following intranasal inoculation.Nat Commun. 2022 Dec 12;13(1):7675.
[3]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Long COVID Collaborators.Estimated Global Proportions of Individuals With Persistent Fatigue, Cognitive, and Respiratory Symptom Clusters Following Symptomatic COVID-19 in 2020 and 2021. JAMA. 2022 Oct 25;328(16):1604-1615.
[4]Mizrahi B, Sudry T, Flaks-Manov N, et al.Long covid outcomes at one year after mild SARS-CoV-2 infection: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BMJ. 2023 Jan 11;380:e072529.
[5]Greenhalgh T, Sivan M, Delaney B,et al.Long covid-an update for primary care. BMJ. 2022 Sep 22;378:e072117.
责编:陈丽金
校对:臧恒佳
编辑:赵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