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都阳过一轮之后,最近大众的关注点都转向了XBB这个对国人来说尚且陌生的新毒株,新毒株的到来正赶上新年临近,都知道国内一年一度的人口大流动是病毒传播的绝佳时机,于是少许的真相夹杂着大量谣言迅速传播发酵,恐慌感也接踵而至了。
最近各种群聊里不乏关于XBB的讨论——
听说XBB毒性更强?
(资料图)
之前打的国内疫苗能防得住美国的毒株吗?
我之前感染的是别的毒株啊,那是不是意味着产生的免疫力对XBB没用?
听说XBB和之前国内的毒株不一样,它专门攻击人的肠道,容易造成腹泻,甚至大小便失禁!需要给家里老人备点尿不湿吗?不管了,先囤了再说吧
……
所以事实到底如何?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呢?我们还能过个好年吗?
1. XBB毒株是什么?
XBB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2衍生的2个变异株BJ.1和BM.1.1.1的重组毒株。
说人话:XBB是新冠病毒的变异新毒株,其已逐步成为美国等国家主要流行的毒株。
2. XBB的传染性如何?会更强吗?
根据公开披露数据,自2022年11月以来,美国XBB.1.5感染的病例比例一直在上升。截至12月30日,其比例估计已达到40.5%,取代BQ.1.1和BQ.1成为美国的主导流行毒株。截至2023年1月2日,全球至少有25个国家或地区发现了XBB.1.5。
3. 此前已经阳过的人,因为XBB引发二次感染的风险大吗?此前感染产生的免疫力是否对它有效?
大家收到的资讯,提到XBB有个关键词是“免疫逃逸”。
* 2023年1月3日,中国北大曹云龙博士关于XBB.1.5的论文预印版在线发表,该文献报导了完成3针灭活疫苗者可能存在免疫逃逸,即接种完3针灭活疫苗者免疫系统仍存在对其防不胜防的情况。
需要澄清的是,目前说到的“免疫逃逸”,更多是实验室血清测试的概念。从方法学上来说,实验室是用过往感染(或疫苗接种者)产生的“血清抗体”,检测其中和XBB病毒的能力。从实验室的角度,XBB.1.5确实有非常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体外实验的“不可靠性”,源自于忽略了人体免疫系统是有免疫记忆的。
早在2020年就有研究提示,感染新冠后,大多数患者中可检出血清抗体和相关的中和活性,诱导出的中和抗体一般在感染后数月内逐渐下降,但研究表明,长达12个月仍可检测到中和活性。
其他研究还发现了刺突蛋白和受体结合结构域特异性记忆B细胞在感染后数月内增加,以及发现了刺突蛋白特异性血浆细胞。
这些结果表明,可能存在长期记忆性体液免疫。研究还发现,COVID-19康复者(阳康)和COVID-19疫苗接种者体内特异性CD4和CD8 T细胞应答,这表明可能存在持久的T细胞免疫应答。
* 免疫应答(IR)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物质发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如图所示无论是否需要住院,T细胞免疫都相对更加持久。
说人话
实验室数据提示XBB.1.5是“超级逃逸者”,事实上,我国目前本土流行的绝对优势毒株是BA.5.2和BF.7,在感染BA.5.2或BF.7后产生的免疫力,在短期内(3-6个月)会维持相对较高水平,再次感染XBB.1.5的风险不会太高。
根据国外疫情数据分析,首波大规模感染之后,往往还是会有第二、第三波感染的,只是感染概率降低、严重程度也会降低。
如图可见新加坡和德国都分别经历了几波疫情。
新加坡
德国
然而,在葡萄牙的研究中,奥密克戎BA.5虽然对BA.1或BA.2具有免疫逃逸,但引起的感染高峰明显低于BA.1时期。分析显示,在间隔约90天的两次奥密克戎疫情中,BA.1或 BA.2过往感染对BA.5的防感染有效性高达75.3%。
4. XBB会攻击肠道吗?
没有证据表明XBB.1.5会比其他毒株导致更严重的腹泻或其他胃肠道症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细胞表面功能受体。ACE2不仅在肺中表达,在肠中也有表达。包括备受关注的XBB.1.5在内的所有病毒突变都可以感染肠道粘膜,但这种感染是否会导致临床症状,取决于个人的健康状况。
所以,无需过度焦虑。
5. 是否有提前囤药、纸尿裤的必要?
如上所述,必要性不大。囤药、囤纸尿裤之前,想想2003年的醋、盐和某蓝根,2022年的双某连。
快动动你聪明的小脑瓜
6. 此前在国内接种的新冠疫苗,以及接种加强针对XBB有预防效果吗?
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具体见第三问。
7. 普通人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老生常谈但有用:
1
勤洗手;
2
注意呼吸道卫生(如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挡口鼻);
3
确保室内充分通风;
4
还有很重要的,“阳康”以后,保证至少4-6周的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至少是避免过度劳累。
最后,春节临近,提前祝大家都能过一个快乐的新年~防护虽不能掉以轻心,但是过个好年也同样重要。
| 本文作者
余金泉
卓正内科医生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硕士
戳此看诊/问诊
| 审稿专家
汤勃
卓正内科医生
陆军军医大学博士
戳此看诊/问诊
| 参考文献
1.Preprint.bioRxiv.2023.01.03.522427;doi:https://doi.org/10.1101/2023.01.03.522427.
2. bioRxiv. 2022 Dec 16:2022.11.25.517977. doi: 10.1101/2022.11.25.517977. Preprint.
3. Lancet Microbe. 2022 Dec 6:S2666-5247(22)00335-4.
4. J Infect Dis. 2020;222(8):1265.
5. Science. 2021;371(6529) Epub 2021 Jan 6.
6. Nature. 2021;595(7867):426. Epub 2021 Jun 14.
7. Nature. 2021;595(7867):421. Epub 2021 May 24.
8. Cell. 2021;184(1):169. Epub 2020 Nov 23.
9. Lancet. 2020;395(10240):1845. Epub 2020 May 22.
10. Cell. 2020;181(7):1489. Epub 2020 May 20.
11.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covid-19-epidemiology-virology-and-prevention
| 内容团队
医学编辑/达达 监制/耶娄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
点个“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