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郭 瑞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任琳贤
【资料图】
美国科技杂志《连线》前任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曾将手机比作一种新型毒品,并且表示:“糖果和可卡因两者放一起,手机等数码产品更像后者。”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诸如“快别玩手机了……”这样的话,你是否经常听到或说出口?合家团聚的时候,是否会因为沉迷手机而破坏了过节氛围?1月27日,《今日报》采访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西部精神病医院项目主任乔恩·温加登教授的报道提到,鉴于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生活中一定要经常进行“数字扫毒”。温加登表示,“数字扫毒”不是让人们彻底远离手机,而是要摆脱手机给人带来的过度兴奋、持续压力以及负面情绪等影响。
具体来说,推荐以下六个方法:
1.通过手机与世界建立积极、主动的联系
我们是社会人,联系很重要,连通性是手机的重要功能之一。关键在于,要建立积极、主动的联系,而有的人却总是无意识地拿起手机,毫无目的地翻看,不知不觉地陷入手机的信息网压力中。若是看到一些暴力、仇恨信息,自身情绪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郭瑞解释道,所谓积极、主动的联系,首先需要大家认清,手机只是满足自身需要的设备,使用与否关键看自己的需求。比如,你喜欢向更多人展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可以借助手机社交APP;你想联系的人,可以突破空间距离与你见面;你想要学习瑜伽,可以在手机上下载相关内容来帮你。当手机只是扮演“助手”的角色,你会在需要的时候才拿起它,那么,它就不会轻易“主宰”你的生活。
2. 删除手机中炫耀的人
手机社交媒体帮人们找到自己的“同类”,给予人们归属感,但诸多研究发现,这样的开放式交流,还会引发“攀比和绝望”情绪,包括嫉妒、内疚、羞愧和低自我价值感,甚至由此引起的心身疾病,导致许多健康状况恶化。郭瑞说,社交媒体上不乏一些为丰富、美化自己的形象而营造“人设”的现象。无论信息真假与否,人有比较心理很正常,如果对方的信息使你不开心、不舒服,或是因为这些信息,给你的现实生活带来了负面情绪,可以直接屏蔽或删除。摆脱网络中的虚幻印象,专注自身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更具有价值感,生活也更有掌控感。
3. 记录手机使用情况
很多人手机中的“屏幕使用时间限制”形同虚设,常常会以“知道了也没用”为借口,被直接忽略。确实,很多人无法严格限制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长,但如果认真地记录每天的使用时间,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郭瑞表示,记录手机使用情况是双向促进的过程,一方面,长期坚持记录时间,会提高人们的时间观念,培养时间管理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之后,有助于进行时间管理,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避免在放纵中失去自制力。尤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手机使用记录能起到“敲警钟”的效果。
4. 关闭所有不必要的推送通知
如果你的手机一直在振动,或者你总是在等待通知或查看手机,会影响你的注意力,造成精神压力。哪些是不重要的通知?你要问问自己,这些通知给你的生活增加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你真的需要及时得到这些通知吗?建议大家按照信息的重要性,尝试屏蔽一些可有可无的通知,对于一些不重要但想收到的信息,可在手机中设置“几个小时提醒一次”,或设定请勿打扰时间。“如果这种变化感觉太大,请逐渐缩减,一步步尝试。”温加登说。
5. 不要让手机偷走你的睡眠
手机上的蓝光会影响褪黑素分泌,可能导致失眠,增加压力。建议晚上打开手机的“蓝光过滤”(或护眼模式),将睡前将屏幕时间限制在30分钟内,并在睡前将手机放在较远的地方。
6. 找一些让大脑“停机”的活动
温加登说:“在神经学层面,大脑无法区分滚动手机时是无目的的,还是为我们的工作。因此,随意浏览手机、玩游戏等‘休闲行为’,其实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注意力和大脑信息处理能力,把大脑的休息时间耗费在手机上是不明智的。”郭瑞补充道,听音乐、冥想、适量运动、旅行、睡觉等都是真正能让大脑放松的科学方式。
最后,郭瑞提醒,盯着手机的当下可能很愉快,但愉快的行为是会成瘾的,而且是有代价的。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显而易见。例如,造成颈部疼痛、损伤视力、影响睡眠等。研究还发现,手机造就的“永远在线”是“压力之源”,频繁使用手机与现实掌控感丧失、心脑血管疾病增加、记忆力下降、大脑萎缩,以及焦虑、抑郁、孤独感等负面情绪的增加都呈正相关性。如果在使用手机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要警惕自己是否已经成瘾:1.每隔几分钟就要查信息;2.别人抱怨你对手机上瘾;3.对手机以外其他活动失去兴趣;4.总觉得手机在响;5.深更半夜也要玩手机;6.身体(颈椎、手腕等)疼痛;7.越来越不喜欢自己。▲
责编:杨萌
主编: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