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焦点!胡鑫宇确认是自杀身亡,可他的学校不能逃避这些责任

2023-02-04 08:17:44     来源:腾讯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本文字数约:3055 字

阅读时间约:5分钟

本文章节:


(资料图)

01、胡鑫宇自杀,学校也有一定责任

02、学校要重视抑郁症筛查,预防悲剧

01、胡鑫宇自杀,学校也有一定责任

如今,胡鑫宇遗体被找到并证实是自杀身亡,致远中学很可能松了一口气。

但是,学生因抑郁症而自杀,学校真的完全没有责任吗?致远中学对胡鑫宇的失踪和自杀真的不用担责吗?

在法律责任方面,应该由专业的法律工作者进行分析,我不敢妄议。可从科学精神心理学角度出发的话,我认为学校负有不小的责任。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

第一,我们曾撰文分析胡鑫宇很可能罹患抑郁症,而且是比典型抑郁症更加凶险的“微笑型抑郁症”。

根据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实践和临床心理干预经验,我们发现抑郁症的根源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具体来说,是患者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不断自我否定所导致的。

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中,往往有很多来自于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还可能有部分来自学校、社会、互联网等等。

所以,胡鑫宇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症状,其父母当然负有重大责任,但也要考虑是否有来自学校的不良因素。

他在致远中学里是否遭受过校园欺凌?比如同学们的排挤、嘲笑及孤立等。他有没有遭到过来自于老师的不公平对待?比如有意无意的粗暴惩罚、语言暴力或贬低、忽视等等。

如果有,那这些同学和老师便负有一定的责任,学校也有教育及管理不当的失责之处。

第二,该学校是否按规定进行过学生抑郁症筛查?筛查是否规范、专业?学校有没有重视筛查结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了“开展抑郁症筛查评估”的重点任务。

该方案要求各高中、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换言之,而胡鑫宇所在的高中——致远中学有义务开展学生抑郁症筛查,尤其是对刚入学的、仍处于适应期的高一新生。如果致远中学根本就没有开展这项工作,那责任就更加不可推卸了,建议相关部门对此展开调查。

即便致远中学开展了抑郁症筛查,也要进一步调查是否有落实到位。

2021年,我们曾拍摄了“校园抑郁症筛查”的系列视频,发布在有大量青少年网友聚集的B站平台上。不少青少年在视频下方发评论,说他们学校的抑郁症筛查只是走个过场,填筛查问卷之前,有的老师甚至还会提供“标准答案”。

这种方法无异于弄虚作假,不但无法及时识别出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学生,还会在无形中让学生们得到这样的暗示——老师不希望、甚至不允许班里筛查出问题学生。

这会加重患病学生的病耻感,他们更加不敢暴露自己的精神心理问题,病情会加速发展,其自杀念头也会更加强烈。

如果属于这种情况的话,致远中学不但需要负责任,而且是重大的责任!

当然,也有可能是学校没有刻意弄虚作假,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资源和人员,筛查的效率不高,没有及时发现胡鑫宇的精神心理问题。

如果是这样的话,学校的主观责任比较小,但也有一定的失误,并应该吸取教训,及时改善,聘请更加专业、有经验的精神心理卫生从业人员进行学生抑郁症筛查。

胡鑫宇确系自杀的消息发布后,我看到新闻里说,胡鑫宇的家属称会兑现当初的承诺,将悬赏金给发现儿子遗体的人。按照之前的悬赏通告,悬赏金是50万。

虽然胡鑫宇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也有过错,但他们在万分悲痛下,仍坚持兑现承诺,这份责任感令人动容。

相比之下,我认为致远中学、当地政府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勇于面对此事中犯下的失误,向胡鑫宇一家表达慰问和提供抚恤金,并应该真诚地反省、道歉。如果法律上认定应给予赔偿的,那更加应该依法执行。

02、学校要重视抑郁症筛查,预防悲剧

胡鑫宇的悲剧已无法挽回,希望致远中学能从中吸取教训,更希望其他学校也敲响警钟,加强对学生精神心理状态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抑郁症筛查进校园”仍是一个新事物,在实施中确实容易遇到不少难题,不少学校感到压力山大。但为了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希望学校排除万难,认真地落实、履行。

另外,虽然目前国家只要求各高中、高等院校开展抑郁症筛查,但其实很多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已经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意识并重视这个问题,将抑郁症筛查的范围拓宽到初中、甚至是小学。

而且,学校开展抑郁症筛查时,一定要聘请专业、接受过正规培训的精神心理卫生从业人员,而不是只靠学校里的心理老师。学校的心理老师要专职专人,而不是由科目老师兼任。而且,学校领导要真正重视心理老师的工作,支持他们持续进行精神心理学方面的进修,并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若筛查出有精神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老师应该及时介入,与学生面谈,详细了解情况。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做好保密工作!

很多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患者,尤其是“微笑型抑郁症”的患者,他们有较强的病耻感,不想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情况,否则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通过面谈后,如果认为学生确实很有可能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心理老师、班主任和学校应及时通知家长,督促家长带孩子到精神科就诊,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为孩子诊察。

就算家长和学生认为暂时不需看精神科大夫,学校也应该督促家长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如果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学校应该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引导家长和孩子早日就医,而不是听之任之。

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被确诊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后,很可能会选择药物治疗,这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治疗手段。

不过,学校和父母都别以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大夫就行,更别以为孩子只要吃了药就能好,我们不能将孩子的康复都寄托于此。

根据我们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经验,尤其是大量临床心理干预发现,抑郁症的主要根源是患者经历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不断自我否定导致的。

而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主要在于较快速地控制严重的情绪症状,比如让患者从极度痛苦、悲观中稍微缓和过来,变得相对平静。有的大夫还会使用镇静安眠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患者的情绪也会有所好转。

这些措施确实有积极的作用,降低患者的自杀风险。可是,如果患病的心理根源一直得不到解决,患者的病情仍会不断反复、加重。

更何况,有的患者吃了抗抑郁药后效果不明显,属于临床中所说的“难治性抑郁症”。这就更加需要从心理根源上解决问题。

而患者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家庭和学校,父母和老师要有意识地寻找问题根源到底在哪里。

比如学校的心理老师往往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储备知识,他们可以与学生父母深入交流,引导他们要自我反省和加强学习,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改善家庭教育方式,避免再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而老师也要有意识地了解患病学生在学校里遇到的难题,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建议和指导,给予适当的照顾,比如帮助学生克服学业上的困难等等。

如果学校和父母能站在同一阵线,构成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学生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可逐步得到修复,他们肯定会康复得更好。

有时,部分学生的父母是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的。即便孩子已经罹患精神心理障碍了,学校和老师也建议他们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了,但他们仍未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过失,仍冥顽不灵。

这样的父母会导致孩子非常痛苦,孩子持续遭受到叠加性心理创伤,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

此时,校园和老师反而可以成为预防他们自杀的一道防线。如果他们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温暖与欢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理解与关怀,甚至老师能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坚持下去,熬过人生这段至暗时刻。

等到他们长大、真正独立后,他们不用再依靠父母,也就渡过了这个坎,自杀念头也能随之减弱,甚至是消失。

所以,虽然对于青少年的心身健康来说,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但学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希望学校和老师不要轻视这一环的作用,更不要逃避责任和问题,应勇于面对难题和挑战,真正重视学生的精神心理健康,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真正做到问心无愧!

标签: 精神心理 致远中学 心理健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