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独家】新冠“突然消失”?第二波高峰为什么没来?

2023-02-17 17:03:41     来源:腾讯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新冠好像突然从生活中消失了。

人们不再严阵以待地佩戴口罩,身边似乎也再没有听过谁「阳了」,互联网上很少再关注新冠感染可能带来的影响,此前预测的「第二波」疫情迟迟没有到来。

新冠病毒去哪儿了?第二波疫情还会来吗?


(相关资料图)

新冠消失的错觉

其实,类似于「新冠消失」这种说法,在过去三年时间里时常出现。

外国网友利用加拿大数据制作的梗图,中心思想是:一到疫情向好,很多人就觉得新冠要消失(图片来源:见角标;汉化:丁香医生)

为什么我们会出现「新冠好像消失了」的感觉?

一方面,2 月以来,全国疫情已经进入尾声。根据中疾控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 年 12 月 9 日以来,全国报告核酸检测阳性的数量和阳性率都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12 月 22 日,阳性人数达到高峰 694 万,而后逐步下降。至 2 月 13 日,各省份报告阳性数已经降低至 8847 例。

图源:CDC

另一方面,Omicron 的毒力相较此前几代突变株有所降低。这一结论已经被多项实验室研究和真实世界数据证实。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发现,Omicron 突变株使用跨膜丝氨酸蛋白酶(TMPRSS2)的效率低下,而 TMPRSS2 可以通过切割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 Spike 进而促进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同时,研究人员观察到,Omicron 在人类细胞系 Calu3 和 Caco2 中的复制明显减弱。

Nature 一篇来自东京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的著名病毒学家 Yoshihiro Kawaoka 的论文发现,在感染同样剂量的病毒后,BA.2 和 BA.1 感染的小鼠的肺中和鼻中的病毒滴度均显著低于新冠原始毒株感染,在动物模型中肯定了 Omicron BA.2 的毒力降低。

2022 年 6 月 7 日,WHO 发布报告,评估了与 Delta 大流行相比,Omicron(B.1.1.529)流行期间感染者的严重程度差异。

结果显示,需要住院接受吸氧治疗的「严重」患者,在 Delta 组中占比 49.2%,在 Omicron 组中占比 28.1%。报告认为,Omicron(B.1.1.529)与较低的严重和危重概率相关(95% CI:0.41~0.46;p,也与较低的院内死亡风险相关(95% CI:0.41~0.46;p

WHO 报告截图

同时,根据中疾控最新公布的突变株监测情况,2022 年 12 月 1 日至 2023 年 2 月 13 日期间,全国主要流行株仍为 BA.5.2.48(60.5%)和 BF.7.14(28.9%)。而在经过了一轮较大范围的感染后,人群建立起一定的群体免疫屏障,可以暂时抵御病毒传播,对相同突变株的防护作用更强。

学界:新冠几乎不可能被根除

那么,这样的低传播能否持续下去,新冠病毒能否真正意义上的消失呢?

回顾人类应对病毒的历史,最为成功的战役当属根除天花。但是,这一成功背后,有三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天花疫苗的有效干预、及时发现感染和疫情的苗头、以及天花病毒只感染人。

目前来看,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似乎很难在新冠病毒上成功复刻。

此前一篇对 350 余项研究进行系统回顾的文章显示,有 35.1% 的的新冠感染者在整个病程中都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也就是说,有超过 1/3 的感染者为无症状感染者,但他们同样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这大大提升了识别疫情苗头的难度。

另外,已经有不少研究证实,自然界的多种动物也可能感染新冠病毒。如白尾鹿、虎、雪豹、亚洲狮等。这意味着,即便病毒在人类社会灭绝了,但依然可能存在于自然界,不排除再传播给人类的可能。

同时,人群免疫屏障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病毒的突变,新冠突破屏障引发新一轮感染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英国数据显示,从 2020 年春天至 2022 年 12 月 8 日,共统计了 20,317,848 例新冠感染,其中 19,945,775 例是第一次感染,1,372,083 例是重复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93.4% 重复感染都发生在 Omicron 流行时代,这再次证明了 Omicron 的超强免疫逃逸能力打破了原来的免疫屏障,不仅提升了感染的总体人数,也使得二次感染的人大幅增加了。

下一轮什么时候来?

如果第二轮疫情不可避免,那么,它会在什么时候来?会比第一轮更严重吗?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曾公开表示,第二波感染的高峰日期将在 2023 年 5 月至 6 月之间。其中,感染者的比例将为 25~50%,随着病毒毒性越来越小,形成了一种短期内不太可能逆转的趋势。

而最近,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从国外的很多地方来看,新冠疫情没有那么容易消失。「但是在 3 到 6 个月之内,我们相对是安全的,除非这个病毒再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异。」

早前,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副研究员、北京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曹云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不同突变株每年可导致多个感染高峰。「最新流行株如 BQ.1.1 和 XBB 的重复感染率已达到 40%,并在持续攀升。今年绝大部分国家都经历了四波重大感染高峰,多为不同突变株所诱导,平均三个月一次。

2023 年 2 月 15 日,中疾控报告首次检出了本土 XBB.1.5 突变株病例。这也再次警示我们,尽管当前疫情整体趋势较低,但依然需要警惕新突变株带来的风险。

但根据此前国外的突变株流行情况来看,感染后重症率、病死率并没有明显变化,疫情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弱。

以新加坡为例,去年 10~11 月的 XBB 疫情高峰,带来的死亡人数波峰并没有那么明显。根据新加坡政府 10 月 14 日发布信息,没有证据表明 XBB 比以前的突变株更具有致病性,甚至与 Omicron BA.5 相比,XBB 的住院风险降低了 30%。

图片来源:worldometer

Nature 报道则认为,在 XBB 浪潮期间,新加坡的新冠住院和死亡人数略有上升,但这些影响的严重程度要小于以往的突变株。

在葡萄牙的一项研究中,BA.5 虽然对 BA.1 或 BA.2 具有免疫逃逸,但引起的感染高峰明显低于 BA.1 时期。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间隔约 90 天的两次 Omicron 疫情中,BA.1 或 BA.2 过往感染对 BA.5 的防感染有效性高达 75.3%。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不同 Omicron 亚株间确实在免疫逃逸上存在差异,但就个体而言,短期内再感染的风险仍然很低,过往感染对重症的防护作用相对更为持久高效。(策划:z_popeye|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标签: 什么时候来 免疫屏障 死亡人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