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如今是否还在吃味精?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不”!
曾经作为国民调料的佼佼者,为何如今味精也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呢?
(资料图片)
拒绝味精的理由千千万万,但“呼声”最高的,莫过于就是味精加热会生成致癌物,吃了伤害身体。
被谣言“捆绑”的味精,其实还真应该唱“六月飞霜”
味精是20世纪初的产物。
1908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池田菊苗无意中发现,鲣鱼与海带熬制的鱼汤有一股特别的味道,这种味道与以往的酸甜苦辣等味道不一样。
随后,池田菊苗就利用化学的方式将这种味道提炼出来,通过水提取与结晶的方式,将海带中的谷氨酸分离出来,谷氨酸经过结晶后成为谷氨酸盐,这也是味精最早的雏形。
(池田菊苗)
很快,池田菊苗就将提炼出来的谷氨酸盐提炼出来,取名为“Umami(うま味)”,人类第一个味精也随之诞生。
1909年,日本铃木兄弟瞄准商机,将提炼出来的谷氨酸盐进行商业化生产,其名为“味之素”。
后来传入中国上海,当时正处于1925年,全社会号召“发展民族工业,抵制外来洋货”。
在这样背景下,上海化学工程师吴蕴初进行研究,用成本更加低廉的方式进行生产,味精这才开始走入中国家家户户。
(1962年上海市的味精票)
在烹饪各种食物的时候,适当的使用味精,能够起到提鲜的作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味精有害论”也随之出现,越来越多人都开始质疑味精的健康安全性,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使用味精,而是选择鸡精当调味料。
一些人认为:如果味精经过高温加热,期间就会生成焦谷氨酸钠,这种是一种强致癌物,经常摄入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
那么,味精真的有毒还致癌吗?
谷氨酸钠,其实是没毒的
味精主要是由谷氨酸钠所组成的。
这种成分并不是一种化学物品,相反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例如咱们所吃的海带、番茄,在加热条件下就会释放出谷氨酸钠,从而给食物增加鲜味。
一些粮食作物也能获取谷氨酸钠,比如大米、玉米淀粉等,微生物发酵后所生成的物质,经过提纯的方式将其结晶,也能获得谷氨酸钠。
既然谷氨酸钠本身是无毒无害,自然所制成的味精,只要符合国家生产标准,经过国家监测合格,自然也是无毒无害。
然而,如果大量食用谷氨酸钠或者过敏,就可能引起一些不适症状,如头痛、胸闷、乏力、面部潮红等。
这些症状被称为“中国餐馆综合症”。尽管这些症状很少发生,但谷氨酸钠可能对某些人造成不良反应。
(美国人对中餐的恐惧)
因此,在使用谷氨酸钠时,需要注意适量使用,并避免食用过多或者过敏的情况发生。
在选择食品时,可以选择不加味精或者谷氨酸钠的食品,或者减少摄入味精或谷氨酸钠的食品。
对于存在过敏或不耐受情况的人群,应避免食用谷氨酸钠或谨慎使用。
(很多中餐馆都标注不使用味精)
谷氨酸钠,还具有补脑效果
味精进入人体之后,会在代谢的过程当中产生出比较多的谷氨酸,而谷氨酸主要是蛋白质所组成的,能够给人体补充一定能量,还可以参与大脑代谢糖类与蛋白质,增加脑细胞氧化效率。
若人体缺乏葡萄糖时,谷氨酸此时就能为大脑“充电”,提供能源,同时还能还降低血氨,起到保肝的效果。
味精进入人体之后,所含有的谷氨酸钠成分会被机体快速吸收与消化,并且可以快速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当中,不会发生味精当中的成分在人体内大量沉积的情况。
因此,“味精致癌论”,实际上就是一种民间谣言,味精这个“黑锅”也终于可以卸下了!
对于孩子和孕妇来说,谷氨酸钠可以提高智力发育,促进孩子大脑发育和脑功能发育。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防止阿尔茨海默病。
谷氨酸钠在胃肠道中转化成谷氨酸和乳酸,形成谷氨酸/乳酸钙或谷氨酸/乳酸磷酸钠复合体,在体内可以维持细胞蛋白质的正常结构、促进肌酸合成、促进核酸、蛋白质以及其它含氮物质的代谢、增强酶的活性及提高神经传导等。
即便味精无毒,但为何也不建议多吃?
虽然目前尚未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味精具有毒性,但过量食用味精可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建议人们适量食用味精,并注意饮食均衡,不要长期过量摄入味精和钠。
同时,对于那些已经出现味精反应的人,应该尽量避免食用味精。
总之,味精并不是一种有毒物质,适量摄入味精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如果长期大量摄入味精可能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适量食用味精,不要过量食用,并注意均衡饮食。